专利海盗“VS“抄袭能手” 中国LED照明企业更爱谁?
2014年的APEC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“新常态”,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,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,三是从要素驱动、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。习大大的这三个“新常态”,再次将焦点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中国创新上。
今年的10月15日,16家中山灯饰厂家因为涉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,同时收到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传票,虽然经媒体和厂家多方证实这是“专利海盗”对照明企业的打劫,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照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缺失,才使得这些“专利海盗”有了可乘之机。
随着中国LED行业的大爆发,中国已成为LED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,世界各国均看好中国的LED市场,但高速发展的背后,中国的照明企业却随时面临核心专利侵权的风险,因为LED产业的核心专利均被海外大厂商控制,而且中国照明行业相互之间模仿抄袭现象严重,一套灯饰设计方案,面市一周就可以看到“山寨版”,甚至很多行业翘楚,也常常因为遭遇“抄袭手”而沦为笑料,行业内更是涌现出一些新的“流行逻辑”,如:“抄得成功、抄得出色、抄得没人告就是牛逼”、“抄袭乃创新之母”、“抄本国人不对,抄外国人无罪”……
“抄袭手”的遍地开花,必然让“专利海盗”更加猖獗,更易于钻法律的空子,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,中国的LED行业想要做大做强,何其艰难!
企业明知道“抄袭有风险”,却为何依然要“顶风作案”?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:一、行业混乱导致无序竞争。LED行业的低门槛导致企业一窝蜂的涌入,缺少有序的行业标准及规范,价格战趁机“火上浇油”,岂能不乱?二、欠缺技术类人才及产品研发人才。三、企业欠缺对品牌的长远塑造,只停留在产品阶段,没有品牌的附加值。四、正品利润较低,仿品生产成本低,使得很多企业铤而走险,导致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。五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,不注重专利保护,无相应防御保护措施。六、诉诸法律程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成本,时间较长,且处罚力度不够,导致违法成本低,企业自然更愿意“走捷径”。七、防伪知识宣传力度不够,仿品仿真度高,普通民众不易识别。
那么,企业该如何避免“专利海盗”的打劫,同时让“抄袭手”无利可图呢?
一、企业要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。企业要提升自身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,检查所采用的标准是否包含专利,产品或产品的部件是否已经为他人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,产品如果涉及国外已有专利,要注意这些专利的有效范围,在出口时应当避免陷入纠纷,企业采购的零部件应当由供应商承诺承担相应的知识产权责任,等等。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,可以将“专利海盗”的打劫危险系数降到最低。
二、掌握核心专利。目前,虽然LED照明技术应用和推广条件日趋成熟,但LED关键专利技术被飞利浦、欧司朗、日亚化学、丰田合成这些大咖用交叉授权牢牢掌控,绝大多数企业手中并没有LED核心专利和技术。因此,国内LED灯具企业想要突破国外的专利壁垒,必须掌握核心专利。
三、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预算。企业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预算,LED专利产品的研发,要避免跟风,要围绕重要的原创专利,重点关注专利技术领域,针对该专利技术空白领域进行研发。同时,在技术开发的同时,重视专利的挖掘和申请。
四、加大对技术类人才与产品研发人才的培养。人才是技术的关键,是专利产生的源泉。国内开设的LED专业方向院校稀少,后备人才不足,既懂LED照明技术又懂专利运作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,对此,加强人才的培育和招募是国内LED企业努力的方向。人才的充足,必然会促进行业的发展,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使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研发,这样的良性循环,对中国LED的发展,是一大助力。
五、加大合作,资源共享。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资源,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,不妨加大彼此间的合作,资源共享,使参与企业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。
六、积极应诉,维护自身利益。若成为被告,就要积极应诉,而不是被动等待,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(如律师事务所)或聘请专人来协助应诉,维护自身利益。
对企业而言,价格和营销渠道等竞争手段处于下风并不致命,可一旦陷入专利诉讼则会存在生存危机。企业在竞争中如果只关注成本、价格等方面的因素,而对专利这种涉及基础等事项关注度不足,缺乏周密有效的战略部署,将会对企业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,因为有些专利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专利,可是在十年前它就是专利,并且巨头们已将专利号囊括口袋,这样就给今天新加入的LED企业制造了“自由发挥”的难度。错综复杂的专利之战在世界上打响,无疑给中国的LED企业敲响警钟:抄袭不是长久之道,创新才能走得更远!
来源:照明周刊